2025 年 3 月 8 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指出,要 “依法妥善审理涉人工智能纠纷案件,支持人工智能依法应用;惩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侵权行为,促进规范有序发展。”
在数字化浪潮中,人工智能(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各个领域,其中,AI 文生图技术更是为创意表达开辟了全新路径,不过,新技术的兴起也带来了诸多法律问题。
2023年8月24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侵权案。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号再次对该案进行了报道。
李先生在社交平台分享AI制作的图片
刘女士在平台发文配图
2023年2月,AI技术爱好者李先生运用Stable Diffusion模型精心生成了一张图片,并以“春风送来了温柔”为主题发布在社交平台,同时为图片附上了署名水印。但在3月2日,博主刘女士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了这些图片,还截去了署名水印。李先生认为,这一行为侵犯了自己的署名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刘女士不这么想,“我发布的主要内容是原创诗文而非图片,没有商业用途,不能算侵权。”
那么“春风送来了温柔”究竟应该属于谁?当使用者输入创作要求,按下AI按钮,所得到的内容能否被视为作品?
AI生成的图片被他人私自使用算不算侵权呢?
本案的关键争议焦点在于AI生成的图片是否能够被认定为受法律保护的作品。这一问题在新兴技术背景下极具挑战性,因为传统的著作权观念建立在人类创作的基础之上,而AI生成内容的性质相对模糊。经审查,法院认定涉案图片通过独特的线条与色彩组合,呈现出了较高的审美意义。从著作权法的构成要件来看,该图片既具备“智力成果”这一基本特征,又在创作过程中体现了“独创性”。尽管图片是通过AI模型生成,但李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独特的构思与操作,对模型的参数设置、提示词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个性化安排,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图片的最终生成。因此,法院判定该图片属于美术作品,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同时,法院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模型本身并非法律意义上的主体,无法成为著作权法所规定的“作者”,李先生作为图片的实际创作者,依法享有相应的著作权。
河南良承律师事务所始终密切关注新兴技术引发的法律变革,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精准的法律服务。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我们将持续深入研究,助力各方主体在法律框架内充分释放技术创新活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